情的本字是青,即春来草自青的青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解青:东方色也,情的初始意涵不是指青草,而是青草初生时所氤氲的那片绿色,青草本身被笼罩在绿茵之中。
所谓无形迹、无情意、无造作、无计度,近乎是老子对无的描述,理学本体论的建构显然受到佛道形上理念的影响。气是形而下者,道是形而上者。
理学本体论的建立,使得气本论成为理本论,性情关系也从一本演变为二本,二者具有了异层异质的不同,二者也从在思孟学派中的同质互涵转变为紧张对立,并由此导致了儒家工夫形态的转型。性中不能含有情,否则就无法保证性的超越性,故伊川又说故为仁,以孝弟为本。如果说感觉抓住的是事物的某一侧面,感触、感怀和感受等所唤起的只是自我心中某种情意,它们往往是以感受主体的某些形而上学的先入之见为前提,而感通则不是。儒家本体论重构由李翱开其端绪,经过周敦颐的发展,到二程天理说才得以正式成立。是故觉者约其情始合于中,正其心,养其性,故曰性其情。
也就是说,人首先并非理性动物,而是个情性动物,喜怒哀悲等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内涵。原始儒家的礼乐性情之教具有可贵的人本精神,显示了对于人本身价值的尊重,而理学家通过建构道德形而上学而对于情感本身的批判否定,尽管显示了更高的超越维度,但是,如果它一旦越出了道德自律的范畴而人为强制推行,便不能不构成对于人性本身的压抑摧残,这也就是清儒指责理学家以理杀人的缘故,这种指责本身或许对于理学家缺少了一点同情地理解,但是,并非无的放矢,而以理杀人的流弊的产生,思想根源正在于以理气二分为前提的性情对峙。近年出土并解读的郭店楚墓竹简《太一生水》,展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。
孔颖达疏: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,元气混而为一,即是太初、太一也。汉墓壁画、画像砖石中,伏羲、女娲人首蛇身,连体交尾,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,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。西方哲学家说,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不过是客观的或实在地直观到的哲学理论。故曰‘太极生两仪,即《老子》云‘一生二也。
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、整体性和语言文字的象形性特征,中国早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。中国早期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,如道、太极、阴阳、五行、易等等,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的。
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,制定历法,使星辰升落有序,山陵畅通,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。对混沌——葫芦——盘瓠——盘古——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,闻一多论列甚详,此不赘。从此九州太平,山陵安靖。在汉墓壁画、画像砖石中,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,代表阳。
太极生两仪,一阴一阳,用符号表示为—、--,各在其上下加一阴一阳即生为四象,即太阴、少阳,少阴、太阳。[4] 太极与道、太一具有同样的原初世界宇宙源头的意味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宇宙生元气。三皇首列伏羲,言伏羲继天而王、作八卦、造书契、作瑟三十六弦、制嫁娶之礼、取牺牲以供庖厨等,功业卓勋,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、文化的肇始者。
汉高诱注:太一,元神总万物者。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的考察,我们看到,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,其实并不存在,他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,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。
《易·说卦》云: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种自然力量协调和谐地发生作用,于是阴阳消长,万物生息。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写法不同,皆为同音相转。《史记》从黄帝记起,不为伏羲作传。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、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、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,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。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,据1973年对墓藏发掘的报告判断,墓藏年代为战国中晚期。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,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。民间传说遗存中也说,伏羲乃从葫芦中所生。
从神话角度上说,是伏羲、女娲二神。《御览》卷二引《三五历记》:天地混沌如鸡子,盘古生其中,万八千岁。
至此,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。三、从伏羲到《易》卦 《易·系辞上》说: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并认为这种诗的形而上学、诗的智慧是人类通过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,它虽然同哲学、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,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。与《太一生水》和《老子》一样,《周易》认为宇宙生成于太极,太极即是太一。
可见起码在秦汉间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盛行。一、作为创世神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,古籍中有许多写法,除伏羲(《庄子·人间世》)之外,还有伏戏(《庄子·大宗师》)、伏牺(《法言·问题》)、包牺(《易·系辞下》)、宓犠(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)、庖牺(《水经注·渭水》)、虑羲(《管子·封禅》)等。一千数百年以后,帝俊生出日月。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。
《老子》二十五章: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那么伏羲画卦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?从伏羲到《易》卦,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蕴?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讨论之。
在陕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遗存中筮数的例子大为增多,说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广泛地运用筮法,而且这种筮法已经比较复杂成熟。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,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。
《易·系辞下》说: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。《礼记·礼运篇》云:夫礼,必本于大一,分为天地,转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。
混沌神话在南方盘古故事中保留完整。未造而成万物,谓之太一。对照《楚帛书甲篇》,二神当指伏羲、女娲。太极生两仪,两仪即是阴阳,伏羲、女娲就是阴阳两仪的代表。
少阴表示秋天,阴气逐日增长。羲,《说文》释:羲,气也。
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循之不得,故曰易也。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,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,从神到帝,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。
他在这里认为本来的写法应是伏羲,其它各种写法均是后世妄改。筮数是一连串的数字,有的是三个数字,有的是六个数字,这些数字可以按奇数为阳、偶数为阴的原则,转译为《易》卦。
本文由雕龙画凤网发布,不代表雕龙画凤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uyjo2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pl1a5/8045.html